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纳拉扬生平与作品简介

来源:英语教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早年 纳拉扬出生在马德拉斯,现在叫做钦奈(CHENNAI)是印度的第四大城市。他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纳拉扬的部分学业在父亲的学校完成。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时常出差,纳拉扬

早年

纳拉扬出生在马德拉斯,现在叫做钦奈(CHENNAI)是印度的第四大城市。他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纳拉扬的部分学业在父亲的学校完成。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时常出差,纳拉扬的童年是和外婆一起度过。这段时间里,他最好的朋友和玩伴是一只孔雀和一只调皮的猴子。

他的外婆教他算术、神话、印度传统音乐和梵文。在这个家里,大家都用英语交流,纳拉扬和其他兄弟姐妹说英语时要是犯了语法错误会招致大人的不悦。纳拉扬是个书迷,幼年时就读过狄更斯、沃德豪斯、柯南·道尔和哈代。二十岁时,他参加了支持印度独立的游行,为此还遭到了叔叔的训斥。他的家人不谈国事,他们认为所有的政府都是邪恶的。这对纳拉扬小说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小说不关乎政治,而是极具哲理性。

中学毕业后,纳拉扬没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之后一年的时间里他待在家读书写作。随后在1926年考入了印度迈索尔大学,他用了四年时间才拿到学士学位,比正常情况多了一年。之后在一个朋友的劝说下他放弃就读硕士学位,因为担心自己对文学的兴趣会因此被扼杀。他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但为时不长,原因是校长让他代体育老师的课,他不得不辞职以示抗议。这些经历让纳拉扬意识到唯有写作才是他安身立命之道。于是他足不出户开始写小说。他第一个出版物是一本书评,评得是《17世纪英国海事法之发展》。之后,他时不时为一些英文报纸杂志写点本地的逸闻趣事。写作带来的收入虽不多,好在他生活素朴,再加之朋友家人也尊重并支持他这种非主流的职业选择。1930年纳拉扬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斯瓦米和朋友们》。这部作品遭到了叔叔的嘲笑和一堆出版商的拒绝。在这本书里,纳拉扬创造了“马尔谷地”,一个假想的印度小镇,这个小镇成为日后纳拉扬众多故事的发生地。

转折点

1933年,纳拉扬在妹妹家度假期间,爱上了一个15岁的邻家女孩——拉雅姆。尽管他们从星相上说并不般配,还有经济上的困难,纳拉扬最后还是赢得了女孩父亲的同意,把她取回了家。婚后,他在当地报社做记者,有机会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早前他曾把《斯瓦米和朋友们》的手稿送给一位在牛津的朋友,这位朋友把手稿呈给了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他是20世纪极富盛名的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是英国的一代文学大师,在西方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格林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自己的出版商,终于在1935年该书文问世了。格林还建议纳拉扬把自己的名字缩短一些,以便西方的读者能尽快熟悉他。这本书是半自传体的,很多事都来源于纳拉扬自己的童年生活。书评叫好,销量却不理想。纳拉扬的第二本小说《文科学士》(1937),灵感来自他自己的大学经历,主题是反叛的少年向着主流的成年人转型。这一次依然是格林为他举荐,只不过换了一个出版商。他的第三本小说《黑屋》(1938)写的是不和睦的家庭生活,展现的是男性作为压迫者而女性作为受害者的婚姻。这本书大获好评。1937年,纳拉扬的父亲去世,由于纳拉扬没有稳定收入,他不得不在迈索尔的政府当差。

在他的头三部书里,纳拉扬凸显出某些已被认可的社会定式所存在的问题。第一本小说,他聚焦学生的苦境、课堂上的鞭笞体罚、还有随之所带来的耻辱。第二本小说,他涉及印度教婚姻的星相般配观念,以及此观念给新浪新娘带来的情感负担。第三本小说,纳拉扬展现了一位要容忍丈夫的滑稽丑陋和恶劣态度的妻子。

纳拉扬的妻子于1939年因伤寒去世。她的离世深深触动了纳拉扬,他痛苦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同时他还为他们当时只有三岁大的女儿担心。丧亲给他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也成为他后面一部小说的灵感源泉。《英语教师》这本书像他的头两本一样,也是自传性的,不仅如此,这本书有意无意地与头两本构成了一脉相承的三部曲。在一次访谈中,纳拉扬承认,《英语教师》基本上写的就是他自己,只不过是把人名换了换,把场景换成了马尔谷地而已。他还说书中详尽的情感描述都是他对妻子去世时的心情写照。

凭借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功,纳拉扬着手尝试办期刊《印度思想》。在他汽车经销商叔叔的帮助下,单在马德拉斯城就有上千的订阅者。然而没办多久,纳拉扬就无力经营,一年内就停刊了。

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42年11月,名为《马尔谷地的日子》(本期刊登的两篇短篇小说都出自该小说集)。马尔谷地是个幻想之地,却非灿烂多彩的梦幻之地,带有的是一种沉静的清醒,一种对平凡的冥想。小镇的生活被提炼被升华,凝结成的是生存的实质,这种实质超越了地域和时间。不起眼的小人物,过着小小的营生,时不时经受一下外面世界的触碰,然后再次恢复平静,继续生活。小镇里的人渴求名利美德和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但他们的渴求被各种有形无形的局限所消磨。在这个小镇上,有“料事如神”的星相师,有砸碎自己孩子的攒钱罐去赌博的父亲,有一夜之间就无法演奏的笛手……小镇虽小,世间万象无所不包。《华盛顿邮报》曾评述该书:马尔谷地是一个隐喻,关乎的远非印度,而是全世界。

文章来源:《英语教师》 网址: http://www.yyjszz.cn/qikandaodu/2020/1116/946.html

上一篇:用微笑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缺
下一篇:成功有模式

英语教师投稿 | 英语教师编辑部| 英语教师版面费 | 英语教师论文发表 | 英语教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英语教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