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第九批援疆干部、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侯俊霞
我和边疆有缘,1994年我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成为科技英语系第一届本科生。大学毕业后申请到内蒙古兴安盟工作了六年。2012年在英国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母校工作,两年前转业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团队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作,在克拉玛依我被当地教师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半年的支教经历,让我喜欢上了新疆。所以,当学校再次选派我到新疆大学工作时,作为一名转业军人,能够履行"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十分激动。
从接到通知到上飞机只有五天时间,交接工作、安顿家人、整理行李,中间有72小时没合眼。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激动,冥冥之中感觉可以为边疆外语教育发展做些什么。
援疆接力是对口支援最坚实的保障
来到新疆大学,学校组织援疆干部去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参观。看到地窝子里一床床叠成豆腐块的绿军被,补丁摞补丁的绿军装,让刚刚离开部队的我激动万分,突然意识到援疆是我回到地方领到的第一项任务,也是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份礼物。
之后,我去拜访了北外校友沙广辉老师。上个世纪50年代沙广辉老师毕业入疆支边,70年代初自治区在新疆大学创办英语专业,他与其他四位北外同学一起从各地来到新疆大学,在外语系任教直至退休。
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沙广辉老师平静地讲述了他与老伴儿在新疆大学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
离别时,沙广辉老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门口。之后还打电话过来,他说:"谢谢你能来看我,有时间再来家里一起说说话。你能到新疆工作,是对我们这一辈人工作的支持和承认。"听到这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想想五十年代进疆的他们,长眠在天山脚下的亲人,扎根在新疆的子孙们,我的工作渺若尘土。
2018年来新疆工作时,我认为援疆只是因为西部高等教育落后,需要东部高校来协同。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对援疆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教育的范畴,兴疆固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更加凸显。援疆是一场接力赛,能跑其中一棒无上荣耀。
全程陪伴是队伍建设最深情的告白
接过接力棒,我在想:我能做些什么呢?这样的接力赛何时可以到达终点呢?我跑起来如何更轻松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开展参与式观察,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全院人员结构。一个月下来,心里沉甸甸的。
全院教职工平均年龄41岁,男女比例近1:5,博士比例仅15%,海外学习经历人数仅占27.4%。专任教师中,讲师比例占68%,面临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的双重压力,教师的授课任务重,压力也大。
我来的那个学期,学校加快了"双一流"的建设步伐,马上要进行绩效考核改革,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有明确的要求。这些外语老师上有老,下有小。留校时,都是班里的佼佼者;留校后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科研一直都离很多人很远。一位老师说自己是"三无"产品:无方向、无方法、无成果。我的心里一揪。
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我深吸了一口气,在双一流建设的奔跑中,我们不应该也不会把任何一位老师落下。在对老师考核的同时,是不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建立校、院、系三级服务体系,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提供支撑,构建一个教师共同发展的平台。
一个月后,我以"一封邀请信"为题,为全院教师分享自己的调研结果,与大家一同分析面临的问题,找到制约教师发展的原因,树立迎接挑战的信心。之后,开始组织"外语教师行动研究工作坊",帮助教师聚焦教学中的困惑,提出研究问题,搭建研究团队,将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任务。
来自英语专业、俄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团队的五十多名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题目进行剖析,相互提问,给出建议,眼看着一个教师发展共同体慢慢建立。我们的群名是"一路同行",期待一年间,一同体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在改进教学的同时,收获科研成果,突破教师发展瓶颈。就这样,我在新疆开始了与新疆外语教师一路同行之旅。